top of page

邊界的重塑與幻化:書介提姆.馬歇爾《牆的時代》

文:賴彥甫(拓普國際教育事業執行長、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教育學院碩士、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





在所謂的全球化時代中,各國之間的交流越顯頻繁,理論上互動的阻礙越來越不成問題,但在提姆.馬歇爾(Tim Marshall)的眼中,各種意義上的高牆從未倒塌,而是隨著全球發展趨勢而不斷地重塑,甚至幻化成各種形式的邊界,例如中國的網路長城。也因此,若全球化時代有關鍵字,那麼「牆」便值得列入清單。

一般來說,提姆.馬歇爾所聚焦之主題,可能被認為屬於國家、國際尺度的生硬議題,乍看之下很難直接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相連一起,但是在他筆下,「牆」或者說邊界,無論就宏觀或者微觀角度視之,其實是在特定地方生活的人們的日常,例如他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一章中回到歷史脈絡,梳理不同陣營如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對峙與衝突如何體現於牆,並分析其如何進一步對當地的街坊生活造成深遠的影響。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提姆.馬歇爾不僅看到「牆」是如何在發展歷程中一次又一次地被徵引、重現,進而重塑世界的樣貌,也看見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等不同面向的力量在現實世界中如何連結、交疊。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從提姆.馬歇爾的筆下看見立體且多維度的牆,而非只是地圖上的一條線。


「牆」是操演性的。有關於「牆」的論述徵引了已然存在之物,包括在歷史中各方力量所共同運作的結果,而人們則在此基礎上持續地參與「牆」的論述與實作,並對世界產生意義。也因為這樣,提姆.馬歇爾在書中所強調的重點並未凝結於寫作完成的當下,而是在他對地緣政治化的日常生活書寫的基底之上,持續地影響讀者,進而引發思辯,讓有關於「牆」的論述不斷地生產,持續參與這個世界的思想重塑工程。


在談到川普試圖在美墨邊界建立的高牆時,提姆.馬歇爾觸及了美國作為移民社會的內在矛盾,不免讓我們在當前伴隨著更廣更深的全球化發展局勢而引爆的疫病流行時代中思考:「為何移民常常成為流行疾病橫行時候的高風險群?」既然反移民的論述與支持興建高牆的民意相輔相成,那麼種族化混雜階級化的牆又是如何在當前的紐約顯現不均地理(uneven geographies),造成了健康不平等?

又例如,他所談論的中國網路長城在疫病流行時代的兩岸互動過程中強化了隔閡,甚至可能造成某些人在受教權方面受到侵害的疑慮。近日臺灣的教育部以資訊安全為由,禁止各級學校採用ZOOM進行遠距教學,但對於人不在臺灣的陸生而言,受中國網路長城影響的限制之下,使用ZOOM或許是繼續與臺灣遠距學習的少數可行選項之一。


事實上,臺灣禁用ZOOM本身涉及了資安疑慮所連帶的恐懼情緒,這必須放在近年兩岸互動中加以審視方能理解,例如近幾年在兩岸三地的地緣政治上以混合著恐懼感所生之國族主義的發展背景。而臺灣政府禁用ZOOM教學作為社會過程則形塑了中國網路長城的意義。作為「牆」的網路長城,在此除了原本提姆.馬歇爾側重的輿論管控的討論之外,也在上述脈絡下成了某些人的教育長城,例如在疫病流行期間無法返臺持續學業的陸生。由此觀之,「牆」的意義與效果不是恆常不變的,也不是單由建立的一方所決定,而是「牆」的內/外共同運作的結果

正如ZOOM這樣的科技,原本是克服時空障礙的利器,但在特定的脈絡中卻可能奠基於既有的「牆」及其連帶的地理-社會形勢,形成新的邊界,並且重塑差異與不均。提姆.馬歇爾在《牆的時代》一書中試圖展現的即是這樣的世界,時刻提醒我們所身處的時代並未因更緊密的互動帶來更和平的生活,反而可以看到更多因差異而起的衝突,以及相應的邊界如何築起、幻化,並且讓人深刻感受其中所牽涉的不對等權力關係。換句話說,「牆」在區別了自我與他者的同時,它的現身也在可見的未來昭示了各種意義上不均地理的全球發展樣貌。



320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