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眼 GeogdailyJul 7, 202311 min read策一個地方的展:短期展會匯聚的目光,能否轉化為地方長期發展的能量?展會是一個很密集、很短期的特效藥,它當然是一個peak,但是到最高峰之後都會下來,下來就看它怎麼樣緩緩落地,不要一下就沒了,而是有一些往後的延伸,創造一些可能性
地理眼 GeogdailyMar 23, 20238 min read從廣州、新加坡到英國:楊偉聰教授的學思歷程「Basically I'm geographer all the way, I have never not done geography in my whole life. (基本上我一直都學習和從事地理,我這輩子從來沒有做過不是地理的事情。)」
地理眼 GeogdailyMar 10, 202324 min read楊偉聰教授分享新書:知識的理論化及其在地理學中的意義知識份子的政治行李(the political intellectual luggage)必須申報,就像我剛下台灣的飛機,過海關也需要聲明我沒有帶任何農產品入境,否則我不會出現在大家面前。這並不意味著僅僅因為這些理論有特定的起源,我們應該要禁止輸入這些理論
地理眼 GeogdailyAug 18, 202111 min read風化的「無」限時動態—想像去「人」類中心的女王頭女王頭的危機儼然已成為北台灣海岸的一個地景保存議題。 但是,目前對這個議題的立場,大多分為保存或是放任它斷裂的兩派說法,這種二元對立的論述是由於我們太以「人類的立場與視角」去判斷,而不是將這個問題放在「異質性的網絡」下探討。這篇文章以「去人類中心」的視角來重新審視這個議題
地理眼 GeogdailyJul 25, 20204 min read地理學的量體轉向——以港中台關係為例地理學家近來也發現了這件事,所以進行所謂的「量體」轉向(volumetric turn),希望更清晰的描繪人和三維空間的互動。
地理眼 GeogdailyMay 21, 20205 min read不只東南亞:蘋果、稻鴨、原住民,《尋找台灣味》的前傳與後記這本《尋找台灣味》至2020年5月初上市至今已過了兩個多星期,網媒相關的宣傳以越南茶等東南亞篇章成為了主打。「在東南亞尋找台灣味」的意趣自帶光環,然而,身為作者之一,心中種有一股聲音吶喊著:「本書有一半的農業記事篇章是書寫臺灣,應該要把他們的亮點平衡宣傳才是。」
地理眼 GeogdailyMay 17, 202010 min read田野筆記:當地理學家走進越南研究阮越清的作品圍繞在越戰記憶與難民生命史等主題,其中在他的報導作品《一切從未死去:越南和戰爭回憶》(Nothing Ever Dies: Vietnam and the Memory of War)在開頭寫道:「所有的戰爭都會打兩次,第一次是在戰場,第二次是在記憶(all wars
地理眼 GeogdailyApr 21, 20203 min read邊界的重塑與幻化:書介提姆.馬歇爾《牆的時代》在所謂的全球化時代中,各國之間的交流越顯頻繁,理論上互動的阻礙越來越不成問題,但在提姆.馬歇爾(Tim Marshall)的眼中,各種意義上的高牆從未倒塌,而是隨著全球發展趨勢而不斷地重塑,甚至幻化成各種形式的邊界,例如中國的網路長城。也因此,若全球化時代有關鍵字,那麼「牆」便值
地理眼 GeogdailyApr 13, 202010 min read庫克船長的「科學探險史詩」近年來,隨著去殖民化與原住民意識的興起,愈來愈多學者或文化界人士挑戰傳統的官方版本敘事,重新檢視庫克的英雄形象。
地理眼 GeogdailyApr 13, 202010 min read淡海輕軌與新市鎮認同:人文主義地理學的調查與觀點「淡海新市鎮」,這個常因為人口少、空屋多而被民眾及媒體戲稱為「鬼城」的新興發展地區,對一般大眾來說也許不陌生,而聯外交通不便的問題被普遍視為是當地發展的最大不利條件;然而,這個在發展初期形成的既有印象,是否有隨著淡海輕軌通車而消弭?
地理眼 GeogdailyDec 30, 20195 min read《林北小舞》:金門與台灣關係的地緣政治隱喻《林北小舞》不是典型的黑幫片。透過黑幫題材,台灣與金門之間更廣泛的地緣政治背景,體現為父女關係
地理眼 GeogdailyOct 27, 20194 min read民主和永續的結晶——德國國會大廈參訪紀錄進到國會大廈後,首先看到的是牆上的塗鴉,是1945年德國戰敗後,蘇聯士兵入城後留下的。塗鴉的文字大體都是在辱罵德國人,但還是被保留下來,算是一種歷史的教訓。在迴廊上有幅圖畫,畫中是被火焰環繞的脊椎
地理眼 GeogdailyJul 8, 20199 min read地理學的「空間分析」實際上是指什麼?1854年的倫敦,各地接連爆發了零星的霍亂疫情,其中最嚴重者莫過於倫敦蘇活區(Soho)的寬街霍亂爆發事件(Broad Street cholera outbreak),從8月31號的夜晚開始,在短短三天內,寬街周圍的居民里就有一百二十七人死亡,接下來不到一周的時間裡附近四分之三
地理眼 GeogdailyOct 30, 201812 min read基礎建設:需索無度的環境文:何俊頤(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本文修改自作者原作:刊登於《科技、醫療與社會》第25期,頁233-243,2017年10月出版。 在近十年,政治生態學受到科技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地理眼 GeogdailyOct 26, 20187 min read飄洋過海到臺灣:椒麻雞如何從「雲南菜」成為「泰國菜」?椒麻雞並非普及的泰式菜餚,或確切的說它不是泰國菜。那麼究竟為什麼,椒麻雞卻出現在臺灣泰國味蕾的餐桌上呢?
地理眼 GeogdailyApr 18, 201813 min read不清澈的十年:台北下八仙漁村的都市邊緣人下八仙聚落位於北投八仙里的基隆河畔。岸邊有一座政府修建的小型碼頭供漁船停泊,而八仙里的居民至今仍會捕魚。關渡至下八仙一帶為淡水河與基隆河的交會點,清朝時代即為貨物轉運和漁業捕撈等活動的樞紐。
地理眼 GeogdailyMar 5, 201814 min read都市理論大亂鬥!「都市研究走得太遠?」都市經濟學派的批評與相關回應無庸置疑地,我們已經生活在都市年代,都市的重要性將日趨重要。不過我們需不需要「都市」理論來指引我們了解都市年代?都市理論的發展曾歷經過數次修正,從芝加哥學派、洛杉磯學派到近年來後殖民都市主義的批判,已經揭示了都市理論必須處理通則性與特殊性的問題。
地理眼 GeogdailyMar 2, 201812 min read城市作為一台拼裝車:裝配都市主義如何組裝城市?裝配理論認為都市是受到許多既有與未知因素所形塑,而非由單一機制主導決定。行動者網絡理論則將都市視為「技術物」,是由人與非人相互共構,且在數個場域分散但又被組裝在一起的多重客體
地理眼 GeogdailyFeb 27, 201812 min read對西方都市經驗普遍化的抨擊:後殖民主義下的都市研究若細究當前都市發展願景計劃,其內容多隱含著現代化、進步與發展等概念,以金融節點的全球城市為成熟發展的典範,並將過去傳統與鄉村等概念當作是低度發展狀態,需要透過都市規劃來改善社會失能現象,像是南方國家的鉅型城市經常被視為是需要被改善的對象
地理眼 GeogdailyFeb 26, 201811 min read行星都市化(planetary urbanization):當整顆地球成為一個都市?在都市年代的觀點下,都市與鄉村已難以清楚劃分,但現在的都市研究與報告仍習慣將兩者切割開來。許多經典的都市研究也都是以建城環境邊界來界定都市,陷入聚落拜物教的盲點。都市的實體運作是仰賴許多以往被視為是非都市地區的服務,像是資源開採、農工業土地使用、廢棄物清理區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