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賴峻祥、林家霈、林有祥、李亞芃、蔡昀珊
「切仔麵」(閩南語:Chhe̍k-á-mī)是新北市蘆洲區著名的特色小吃,在台灣北部各處皆可發現切仔麵店家的影子,但卻在蘆洲分布最多,一個有趣的地理景觀是:在蘆洲湧蓮寺附近切仔麵店大量分布,為整個蘆洲區內最密集之地。
切仔麵在民國91年開始舉辦的「觀音文化節」中被順帶推廣著,到了民國96年,為了配合政府所提倡的「一鄉一特色」,成為代表蘆洲的特色小吃,因而舉辦了連續八屆的「切仔麵推廣節」,成功地將蘆洲切仔麵推廣至台灣各地。到了民國104年以後,蘆洲區政府更進一步地結合了當地切仔麵、神將、古蹟及觀音文化,將活動統整為「神將文化祭」。
我們透過訪談,了解蘆洲宗教文化、聚落背景相關的知識,以及蒐集神將文化祭的資料,從歷史、文化、經濟等面向切入,全面探討切仔麵為何在蘆洲特別有名,分布為何如此密集,以及切仔麵與蘆洲的文化、歷史間脈絡的演變關係,同時了解湧蓮寺、觀音文化節與切仔麵成功興起的關聯與脈絡。
最後,我們認為一項地方特色小吃的盛行,並不只是單純受到某單一原因的影響,而是要去剖析當地文化、歷史、社會、經濟與政治,分析整個脈絡的交互關係,才能夠嚴謹去定義一個地景為何存在於此。
蘆洲有趣地景:為什麼切仔麵特別多?
在新北市蘆洲區,切仔麵名聞遐邇,常常是觀光客去蘆洲必定要品嚐的在地特色小吃,它的知名度更與台南擔仔麵並稱為「台灣兩大名麵」,而蘆洲區的切仔麵密度也為全台灣之冠,尤其在當地最大的佛教寺廟--湧蓮寺的周圍更是不計其數。為什麼切仔麵會在蘆洲這個地方特別有名?當一個地方出現了一個地景,它背後一定會牽扯與人文、環境間的交互關係,切仔麵店廣布蘆洲就是這樣的地景。
由蘆洲政府主辦,與湧蓮寺和多家廟方合作一年一度的「觀音文化節」,就是推廣切仔麵的最佳節日,但我們好奇,為什麼一個宗教的活動會與這樣的在地美食有關,這之間的意義是什麼?切仔麵跟這樣的文化節的相互關係又是如何?
如果調查地圖可以發現,蘆洲小吃切仔麵的分布蔚為可觀,尤其在湧蓮寺的廟口商圈附近,事實上,全台灣切仔麵店家密度最高的地方就是蘆洲,只要大街小巷走一走,切仔麵的香氣便撲鼻而來,我們可以看到店內人潮不斷、老闆在店裡忙得不可開交的身影。這樣的特色小吃,擦亮了蘆洲這塊招牌,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觀光客到蘆洲一遊,就是為了這一碗口感Q彈飽滿的麵,它儼然成為了蘆洲的特色文化,而廣布的切仔麵店更是引人注目的地景。
為什麼切仔麵會在蘆洲特別有名?切仔麵與蘆洲宗教文化節的關聯是什麼?透過蒐集資料(包括網路資訊、圖書館書籍資料),以及到蘆洲當地進行田野實察,我們親訪了蘆洲湧蓮寺當地研究當地地景、訪談老店家的老闆(阿三切仔麵及周烏豬切仔麵),並獲得些許資訊。
品嚐切仔麵:油蔥與布丁狀
在談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聊聊切仔麵本身吧!
切仔麵並不是大家一般想像中的擔仔麵或陽春麵,它的內容物與台南擔仔麵最大的不同是,前者加的是「肉燥」,而切仔麵加的則是「油蔥」,這是因為以前台灣人環境並不富裕,因此要吃很多肉並不容易,因此古時就是以大骨、三層肉去熬煮,最重要的事,它不加味素。因此切仔麵的獨特之處是在於它的油蔥和各店家的獨家「醬汁」,而看店家的喜好再加入韭菜或豆芽菜,增加口感。
另外它的形狀與命名也很特別。外型呈現一個布丁形狀,原因是煮麵時勺子的形狀,再加上煮麵過程中為了要熟,必須得不停的攪拌麵條,因此才成為此形狀。老闆會將麵裝至此勺子抖動擠下,發出「切切」的聲響,因此用台語發音就是「切仔麵」。
歷史脈絡:切仔麵的師徒體系到觀音文化節
欲探討蘆洲切仔麵的地景原因,首先,我們從歷史脈絡切入,整個切仔麵的流傳與推廣仰賴一個牢固的「師徒體系」。 光復前,有一名蘆洲人周烏豬在當地賣起切仔麵,但因為當時大環境不好,經濟蕭條,麵攤也時不時地歇業。
1946年,也為蘆洲人的楊萬寶戰後從二戰中回來台灣,他曾是周烏豬的學徒,煮切仔麵的手藝也是一流,因此選擇在有許多善男信女的湧蓮寺廟口設攤賣麵。由於手藝精巧、製法獨特,利用大骨湯頓出精美的湯頭,大受民眾的歡迎。後來楊萬寶也有將此技藝傳授給徒弟阿成、阿賜,且要求徒弟每日送兩碗切仔麵給他品嚐,維持品質的一致,自己則跳槽改做五金行生意,現今在湧蓮寺附近的「阿郎切仔麵」、「大廟口切仔麵」都是楊萬寶體系的切仔麵師徒關係,因此切仔麵獨特迷人的滋味至今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1978年,湧蓮寺重建,環繞當地設攤販賣的切仔麵店家不得不遷移別處,切仔麵便因此面臨了一段沒落期,但重建完成後,也一時無法適應大環境,雖有老饕的客群但熱潮不如從前,直到一位對蘆洲當地文化、環境有深刻研究的楊蓮福教授,想要振興蘆洲的傳統文化與湧蓮寺的大型觀音遶境活動,便向當時的蘆洲市市長李翁月娥提出申請,舉辦一個文化節來增加居民向心力以及提升蘆洲的觀光客潮,市長也大力支持,「觀音文化節」便因此問世。
文化脈絡:從觀音文化節到神將文化祭
再來,我們從文化脈絡分析,蘆洲市公所自2002年起,每年在農曆9月18日觀音遶境前夕,舉辦「觀音文化節」系列活動,這個活動是推廣切仔麵活動的前身。2003年時,「觀音文化節」活動為了要順帶蘆洲的特色小吃切仔麵,因此邀請多家切仔麵店到活動現場烹煮,而由政府出錢,這個活動使得切仔麵廣受大家歡迎、蔚為風潮。經過這一年的成功,「觀音文化節」不斷擴大舉行,不僅是結合宗教與民俗的地方盛事,也在推廣切仔麵上不遺餘力。
直到2007年,為配合當時政府所推動的「一鄉一特色」政策,當時蘆洲切仔麵店家毛遂自薦,大力鼓吹將切仔麵視為蘆洲當地的「特色」。於是「觀音文化節」便轉型成以切仔麵為主題的「切仔麵嘉年華會」,而到近幾年,更是結合蘆洲另一個特殊的文化產業—神將文化,規劃成「蘆洲神將暨切仔麵嘉年華」,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多人響應、活動內容越來越豐富、觀光客也越來越多,其實這些文化節一開始的初衷並不是推廣切仔麵,切仔麵只是文化活動中的一個環節,只不過「無心插柳柳成蔭」,切仔麵從陪襯角色一炮而紅,便成為文化節日的主角,而透過這一系列活動使民眾更加深入了解蘆洲。
雖說蘆洲有許多切仔麵店,且密度也是全台灣最高,但在「觀音文化節」、「切仔麵嘉年華會」這一系列活動舉行前,蘆洲切仔麵的名聲並沒有廣為人知,直到這系列活動展開才漸漸有更多人知道蘆洲切仔麵。透過與「阿三切仔麵」和「周烏豬切仔麵」老闆的訪談,我們發現在這一系列活動後外地遊客明顯增加,「周烏豬切仔麵」的老闆也表示假日時客源多以外地遊客為主,而造訪「阿三切仔麵」的饕客甚至大多為外地觀光客而非本地人,這顯示官方的推廣活動的確是切仔麵的重要推手之一,也對當地的經濟產生正面的影響。
據聞當初會將切仔麵納入「觀音文化節」的推廣內容中,是因為景氣低落且面臨傳統小吃的沒落,由於蘆洲切仔麵與其他地區的切仔麵差異性不大(因師徒關係的因素),在缺乏特殊性的狀況下,想要延續下去是一大難題,於是許多切仔麵店家尋求政府的協助,進而促成這件事發生,在官方的推廣下,切仔麵不僅僅是切仔麵,而是成為足以代表蘆洲的特色美食。
經濟脈絡:蘆洲的生活、夜市與捷運站
從經濟脈絡來談,切仔麵店在在蘆洲湧蓮寺附近的密布,跟依附湧蓮寺形成的廟口商圈有很大的關係,因為自湧蓮寺興建以來,這裡就是很多聚落的聚集處,一開始以生活市集為主,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裡逐漸變成夜市商圈,切仔麵便在這個商圈體系上沾上了便宜,而每年湧蓮寺大拜拜、觀音文化節的舉行,讓此處充滿了觀光客,觀光客在因緣際會下便品嚐了這道美食,再宣揚它的好吃,因此便有很多觀光客慕名而來,僅為了這一碗不到五十元的切仔麵。而蘆洲捷運站(橘線)自2012年通車後,讓此地區湧進更多觀光人潮,切仔麵更因而聲名大噪,由此可知,切仔麵的密布有很大一部分來自經濟因素的影響。
蘆洲湧蓮寺與台灣宗教文化特性
但是,為什麼當時湧蓮寺旁會有很多聚落的聚集?這要探討台灣人自古時候聚落形成的條件,因此我們蒐集到了兩本關於「聚落依附寺廟形成」的書籍分別是《寺廟與村落》與《蘆洲古厝的故事》,均由蘆洲研究者楊蓮副教授所著,前者內容說道:台灣的聚落是一種結合歷史發展與宗教信仰等複雜的社會文化交相作用的結果。且寺廟為地方的守護神,其往往就成為聚落的重要的地標,居民與寺廟之間的關係相當密切。
此外,寺廟興建之後,因為有心靈慰藉的功能,對於該空間的居民在心理上可以感受到神明的庇護,是市街往往以寺廟為中心來發展。建築由寺廟為中心向四周或成帶狀發展,久之,寺廟自成為地理中心,寺廟具有地方自治中樞的特性,故民間交易,多集結於寺廟四周與附近,店鋪街逐漸形成,所以寺廟往往為聚落經濟活動中心。
聚落住民也透過寺廟祭祀進行天、地、人的調和,甚至寺廟的建醮、進香遶境、普渡等儀式,更強化了居民內部的協調和凝聚。值得一提的是,基層村莊祭祀圈的凝結性和強韌性不易被破壞而使原祭祀圈喪失,並透過進香、遶境等大型活動,聯絡鎮內居民,凝聚地方認同。
而後者則主要敘述蘆洲湧蓮寺的案例:觀音文化節結合宗教、民俗的地方盛事,舉行一個嘉年華遊街車隊,後來此活動由湧蓮寺主導。其中廟口商圈圍繞湧蓮寺形成於,此為生活市集,提供生鮮食品、民生用品、宗教用具,也為觀光客遊憩之處。而廟口夜市附近包括各大寺廟、博物館、禮拜堂、鄧麗君舊居、蘆洲區公所、衛生所、農會,故其不只為地方經濟中心,更為信仰、文教、政治中心,廟口為切仔麵為名。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蘆洲區官網中我們發現湧蓮寺是蘆洲區一百多間宗教場所唯一一間佛教場所,因此,佛教信徒理當然而會選在這唯一的寺廟聚集,這大大增加了湧蓮寺在蘆洲地區的重要性,也會加強信徒的凝聚力,而這樣的一個場所,也會成為蘆洲居民的心目中的文化地景,換句話說,湧蓮寺在無形之中強化了居民的地方認同感。
地景的反思
從上述三大面向的深刻討論,我們可以發現,一項地方特色小吃的盛行,不只受到單一因素影響,而是要剖析各個脈絡,並進一步探討交互關係,才能去定義一個地景。
因此簡單剖析背後的原因,我們發現有歷史脈絡(師徒體系的切仔麵,精巧手藝保存、傳承)、文化脈絡(結合當地技藝形成一個大型文化節的推廣,政府支持撐腰),以及經濟脈絡(湧蓮寺帶來聚落、商圈的形成,加上捷運開通,交通易達性上升,觀光客便蜂擁而來)。這些脈絡因素形成的地景便回答了我們提出的問題,但這些脈絡本身也會有交互關係,這樣的交互影響會強化塑造地景的速度及程度。
宗教性質也是一大重點,因為湧蓮寺是蘆洲當地唯一一間佛教寺廟,因此這樣的情況會增加當地信徒的凝聚力,即便不是信徒的居民,因為這樣的宗教地標,也會強化對該地的地方認同感,而切仔麵會間接以這樣的影響增加其曝光率,因為多數店家圍繞湧蓮寺而生。
本文試圖複雜化「定義地景」這件事,透過討論它的因素,並分析他們的關聯,讓地理景觀的背後機制,在人文地理學的精神下,書寫出來。
(責任編輯:郭育安)
(核稿編輯:萬宗綸)
參考文獻
楊蓮福(2006)。蘆洲古厝的故事。新北市: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新北市。
王志宇(2008) 。寺廟與村落:臺灣漢人社會的歷史文化觀察。台北市:文津出版社。
研究計畫要素(2016)。一識蘆洲真麵目——回味切仔麵的濃純香。取自: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16/lcps2016/6-3.htm#
切仔麵嘉年華(2016)。一識蘆洲真麵目——回味切仔麵的濃純香。取自:http://163.20.137.5/~cyberfair/2016/5-1.htm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