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風化的「無」限時動態—想像去「人」類中心的女王頭

文:林子耘、陳夢岑、廖冠至、趙家怡、鄭中彥


※本文標題發想自Instagram的「限時動態」,限時動態是個「再現」後的產物,使得空間中動態的樣貌無法被完全察覺。但我們認為,女王頭身處空間的樣貌是動態變化的,不像Instagram 的限時動態能夠一按即拍、清楚分割。




熟悉野柳的人都知道,當地以風化地形聞名,其中最有名的地標便是「女王頭」。然而女王頭的脖圍1960 年代的 240 公分,在長年風化下到了 2018 年只剩下 124 公分。女王頭的危機儼然已成為北台灣海岸的一個地景保存議題。


但是,目前對這個議題的立場,大多分為保存或是放任它斷裂的兩派說法,這種二元對立的論述是由於我們太以「人類的立場與視角」去判斷,而不是將這個問題放在「異質性的網絡」下探討。這篇文章以「去人類中心」的視角來重新審視這個議題,這個去人類不只是去 human,更是去 man(男性、白人、歐洲中心、中上階層)。


本文將以「風化」為核心,來討論女王頭的保育議題。誠如上段所言,我們希望用非二元對立及去人類中心的論點討論地景保存議題,野柳女王頭的斷裂危機更是如此。若要理解野柳的多樣性,便必須跳脫教課書中對風化的單一解釋。


「風化」除了指地形地貌上的風化作用外,透過字面上的延伸,我們還使用了兩個意思的聯想。從風化的英文「weathering」可以知道它跟天氣擺脫不了關聯。另外,風化一詞在辭典中也有色情交易場所相關的意思,如風化區 [1]。由此可見,風化是個複雜的過程、具多樣的意義,和非人視角、女性主義的觀點不謀而合,「自然」與「人文」共同參與了女王頭的斷裂與保育,構成了如此異質性的網絡。


雖然地景保育看似是人文地理跟自然地理有互相合作的領域,但是在實際執行上真的是這樣嗎?有沒有所謂人為的風化作用?自然景觀的女性化在地景保育扮演的角色是否合宜?無形的自然遺產有沒有辦法保護?因此,我們希望能從女王頭的例子來出發,討論人文地理與自然地理的觀點有無可能接合。


為了讓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更進一步溝通,我們也透過線上訪問的方式,探詢相關領域的研究學者—台灣地質公園協會的理事長林俊全教授,常務理事王文誠、蘇淑娟教授,以及身處前線的野柳地質公園導覽員羅大哥是如何看待這項議題。




Weather: 風化代表岩石在原地的崩解或分解


首先,不論是中文的風化或是英文的 weathering,都有一個意思是指地質地貌上的風化作用。風化作用是岩石、土壤、礦物等物質與大氣、水及生物接觸,產生物理或化學變化,在原地分解的過程。


海水、季風、日照、降雨等風化侵蝕作用形成了女王頭;但除了這些作用力,人類的活動也參與在其中,使其面臨現在的斷頭危機。早在民國五十二年就有新聞記載女王頭被人類破壞。(請參見1976-12-23。堅強些 / 野柳的女王頭。聯合報。)


導覽員羅大哥提到,園內的石頭是不能觸碰的,但我們現場觀察發現遊客會走進一整區蕈狀岩中,或坐或摸、或是把石頭當作扶手,好在濕滑的岩石上保持平衡。幾乎所有遊客,包括我們自己,都以為野柳的岩石只有女王頭是不能觸摸的。


這些非故意的觸碰、踩踏行為是人為的風化作用的示例。而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遷,廢氣排放形成酸雨,二氧化碳融入海中使海水酸化等等,也都間接加速了女王頭的風化侵蝕作用。以往我們在地理、地科課本中學到的女王頭風化都只有提及自然因素的影響,卻忽略了人在風化作用中的角色—人會造成風化,也正影響著風化。


野柳在一年中,約有半年的時間受到強烈東北季風吹拂。若不是在炎炎夏日前往,你很可能會跟我們於四月探訪時有一樣的感受:狂風夾雜著雨水,毫不留情地吹打,鞋子的顏色深了,襪子也濕了。聽著大浪拍打岸邊的巨響,不知道滲入肌膚的是雨水還是海水?東北季風與水滴沿著衣服的纖維而上,不放過身上每一吋肌膚,寒風刺骨,連鼻腔中的空氣也是冰凍的。這時你才發現,自己似乎也是野柳的奇岩怪石之一,也正在被風化。



我們於 2021 年 4 月探訪時的情形(作者提供)

以往我們在課本上看見描述女王頭風化的圖片,都是岩石被放在中間,被不同的箭頭指著,代表造成風化的不同因素;但實際上所有的因子—人、岩石、天氣—都是糾纏在一起的,不只流進流出,也在空間內相互影響。人會被風化、岩石跟天氣也有能動性。人跟岩石、天氣不是靜態不變的,而是在不同時空下互相拼湊協調,形塑、改變彼此的樣貌。


Weather(ing):作為名詞可代表天氣


Weather也有天氣的意思。我們發現天氣的狀況對女王頭的形成有功不可沒的貢獻。可惜的是,目前的《文化資產保存法》(下稱《文資法》)並沒有將天氣現象等較為抽象的概念包含在內,而且將文資侷限在自然與社會的二分法中。政府在 1982 年制定《文資法》以保存文化資產,並將文化資產分為人文與自然資產,新北市政府也在今年認可野柳地質公園屬於受《文資法》保護的自然地景。但有趣的是,為何自然地景包含在《文資法》該保護的範疇內?


針對這個問題,蘇淑娟教授說雖然一開始確實覺得蠻奇怪的,但是其實「自然就是文化」,是我們生活賴以為生的方式;王文誠教授跟林俊全教授則覺得若能立專法保護會更適合。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文資委員會在什麼時機去辨識他的文資資格,而這樣對於它的價值認定是否會有影響?舉例來說,我們會直覺認定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較能夠清楚的看見文資,但女王頭是在風化作用下,經過長時間的風吹日曬雨淋,形塑成現今的模樣。所以,若文資委員若在晴天來到野柳視察,是不是會影響到文資保存價值的認定?是不是將女王頭變成靜態的風景了?


目前學界也有相關的批判,以 Benjamin Morris 探討蘇格蘭 Haar(一種霧)的文章為例 [2],對於當地人來說,霧在文學、藝術、音樂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因此出現了兩種論述。


第一點是霧應被歸類為受國家保護的自然資產,而另一點是霧的特殊形式挑戰了有形與無形的界線。霧不是一個可以被人參觀的景點,而是一種大氣作用的過程,在符合霧生成條件後生成,不符合條件時消逝。這樣短暫存在的形式,是無形遺產的特點;但它又實實在在的能被我們看見、感受,似乎也是有形的。


除此之外,蘇格蘭的霧出現和消失沒辦法被人類的時間尺度捕捉,只有在一定的時間範圍內才會出現;它是可見的、同時也是觸覺的和感官的,更是短暫和難以捉摸的。霧作為一個非尋常的事件,隨著氣候變遷、海水溫度上升,出現的次數變得更難以捉摸。


而女王頭這個「美麗的石頭」,有著超越人類生命時間能衡量的形成歷史,卻有著在人類時間尺度內令人擔憂的消失速度。因此,女王頭具有「多重時間」(pluri-temporalqualities),同時是季節性的、也是永久的,將地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連在一起 [3]。這種多重時間性增加了女王頭作為文資、自然資產的價值,讓人們想方設法要保護它。但在成立地質公園、保護自然環境的大主軸下,似乎忽略了女王頭與社會間交織的關係。以下,我們將視角轉往女性主義地理學,思考社會與女王頭形象之間的關係。


風化:形容色情交易的場所


「風化」在中文還有個意思是形容色情交易的場所。若把色情交易的定義擴及到性器接合之外,將任何帶有性意味的互動都納入,則女王頭和野柳也可以算是色情交易的場所。在實體的部分,遊客常會撫摸野柳的蕈狀岩,用肌膚去感受砂岩的孔洞和紋理;在抽象的部分,女王頭往往被擬人化成女體,被文學家賦予女性性徵,或是被當作具美學的功能、生命的謬思。


爬梳聯合知識庫裡的歷史新聞可以發現,關於野柳的報導,稱女王頭的脖子是「粉頸」(聯合報,1976-12-23。堅強些 / 野柳的女王頭)、「纖纖細頸」,標題用「可遠觀不可褻玩」這句從周敦頤《愛蓮說》擷取的名句(聯合報,1996-04-12。野柳女王頭可遠觀不可褻玩)。

林俊全教授的話也被引述:「女王頭有高聳的髮型和細⻑的脖子,讓人覺得像個高傲又可憐的女王」(聯合報,2000-06-25。野柳女王頭 脖子更細了。)。 近年的報導則有「台北縣政府用水泥替女王頭補妝,相當於女人用泥土化妝,是一個不倫不類的笑話」這樣的說法。新聞標題用的也是如「女王打 1 針,青春 15 年」等強化女性氣質的詞彙(聯合晚報,2001-04-27 。女王頭,欲斷魂!縣府決在她粉頸塗藥)。 今年三月園方推出的第三區參訪遊程,也命名為「女王的祕密花園」。可見女王頭的女性形象已經擴及到野柳的其他區域,影響人們看野柳的方式。


我們認為,正是女王頭的女性形象,加深它需要「被保護」的印象。官方歷史上採取的修補措施分三階段,反映人類技術的演進對地景保育有深刻影響。 從水泥、到建材塗料、再到奈米塗料,女王頭經歷了各種不同的補強實驗,人工保護其實更像是一步步讓女王頭符合人們期待的模樣,有如基因改造工程下的自然。


雖然積極保護女王頭的人往往提及「保護珍稀地景」、「維繫當地經濟」等因素,但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是,其實女王頭也提供了難以量化的、美感上的服務。因為它的外貌,使得女王頭在野柳的各種奇岩怪石中被人類給予更重要的地位。


女性的身體往往被認為是脆弱的,所以當女王頭被遊客碰觸、刻劃、攀爬時,會引起群眾極大的憂慮。為了防止受到侵犯,女王頭周遭用小石頭圍起來,用監視器、警察監控制止不恰當的行為。這些都和政府或法律對女性的保護有雷同之處。尤其是近年女王頭受風化作用,頸子越來越細,五官越顯立體,更加符合大眾審美觀後,大眾的憂慮或保護措施也越來越強化。


有趣的是,不論是園方,或是提出保護措施的學者,清一色都由男性代表。女性主義者會怎麼看待女王頭和其保育議題呢?其女性外貌帶來的社會服務價值又將被如何看待?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女性主義地理學的任務在於讓非主流族群的聲音能夠被聽見,而女王頭的保育議題恰需要從這種具備顛覆性的觀點出發,來重新審視往常人類和男性凝視主宰的自然地景。


不過,身為女性,蘇淑娟老師並不反對女王頭被女性化。


接受我們採訪時,她認為女性化的詞彙其實有助於訊息傳播,讓更多人知道保育的重要,而女王的形象甚至有助於突破社會對於國王必須是男性的刻板印象。另外她也提醒我們,在女性化之前,擬人化就已經在進行。脖子不論男人或女人都有,是先有脖子,才有女性化的「粉頸」。我們認為老師說得有道理,擬人化的確是宣傳保育觀念的重要工具,譬如守護大地之母、或是最近的守護藻礁女神,透過將非人擬人化,來讓人們產生同理心。不過要注意的是,雖然擬人化有助於宣傳保育觀念,但我們不能將其視為理所當然,應該要記住這種擬人化只是達成保育的手段,並反省地景保育措施的合宜性。蘇老師的論點提醒了我們這一點。


相較之下,老師就沒那麼喜歡媒體將女王頭的保育措施描述成「凍齡」。她認為老化是自然的過程,沒有必要把一樣人或物封印在某個狀態。她舉伊莉莎白女王當例子,指出女王隨年歲越大獲得越高的敬重。我們推論,老師覺得保存女王頭還是有其必要,但是凍齡這個說法就沒有比其他(如觀光價值、地景珍稀性)來的合適。


即使人們為了避免女王頭斷裂而做了諸多努力,但也正在為可預見的未來做了其他打算。野柳地質公園在 2011 年選了和女王頭造型相似的蕈狀岩,公開徵名票選,最後以「俏皮公主」獲得女王頭接班人的頭銜。園區也利用 3D 列印技術,在入口附近設置了「復刻版」女王頭,希望在女王頭斷裂後還能保存其風貌。

一開始,人們試圖用各種人為手段保護女王頭,想要減緩其「消瘦」的速度;到後來人們開始承認風化等非人的力量,為即將斷裂的女王頭準備了各種形式的替代品。由此可知,女王頭如何演化不只由自然力量或社會結構去決定,而是在一個網絡中藉由能動性的產生形塑彼此,因此我們必須用 hybrid 的概念去了解女王頭。


Hybrid 的概念是由英國地理學家 Sarah Whatmore 提出,她認為我們需要利用「關係性」的思考去理解網絡中的每個事物,並非僅用自然或社會的視角去理解。女王頭與其他能動者的關係便是建立在風化的各種不同意涵之上,使得女王頭在網絡中的角色更加複雜,而不能完全被替代。


透過野柳地質公園的案例,讓我們不禁再度思考長久以來一直被提及的問題: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在鴻溝之下有無對話的可能?依我們在台大地理系就讀將近三年所看到的情況,我們覺得至少雙方都能夠了解對方想表達的內容,可是該如何進行進一步的對話?回到地景保育來看,參與野柳地質公園保育的學者來自四面八方,其中也看的到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學者的合作。


在學者的訪談中,蘇淑娟教授就提到:「我非常肯定你們談的東西,但實際上卻不太可能保存雲霧,或許只能用非人的科技攝影照片保存,變成一個美學的概念。」也就是,量體的理論可以被理解,但在實際上卻不可行。因此我們認為:人文地理與自然地理長久以來縫隙的問題點在於理論與實務的縫隙沒辦法被克服。自地與人地的理論派可以傾聽彼此的見解,但當面對要實際施行的場合時,兩方又都固守自己的立場。


那麼,究竟要如何克服理論與實務之間的縫隙呢?


野柳地質公園帶給我們一個可能的方向。環境教育是地質公園的四大面向之一,而在野柳地質公園服務將近 20 年的羅大哥表示在剛開始接受培訓時,內容多為地質景觀與自然相關的部分,到後來開始才慢慢了解當地的漁村背景。在實際導覽時,內容也跟著有所改變:從原本的「30 種石頭講完就好」,到後來慢慢加入季節的概念,將三維空間中的環境一一解說,而不再只注重於地質本身,讓遊客了解野柳並不是只有石頭。


我們認為,導覽員在向普羅大眾解說的過程中不著痕跡的加入一些學界新知,更能夠激發對於三維或人文自然議題的關注。像這樣試圖將理論的影響力擴及學界之外的例子,就是我們認為可以彌補理論與實務之間的縫隙的作法。而身處問題核心的人文與自然地理學家應該做的是挽起袖子,在導覽員的受訓課程中講出比較能被普羅大眾接受的話語,透過創造新的語言去激發人們思考環境議題。如此一來,人文與自然或許才有辦法對話。



註解

  1. 我們是以字典的上釋義作為發想,雖然兩個釋義間不一定有關聯,但這個聯想試圖挑戰主流想法對地景的二元解釋,重新以風化的多元性審視女王頭與野柳。

  2. Morris, B. (2013) Air Today, Gone Tomorrow: the Haar of Scotland and Local Atmosphere as Heritage Si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angible Heritage, 8: 87-101.

  3. Dodds, K. (2019). Geopolitics and ice humanities: Elemental, metaphorical and volumetric reverberations. Geopolitics, 1-29.

861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