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詹于慶
國慶連假的高雄港邊萬頭攢動,人們在 33 個展館間穿梭,觀覽超過 560 名設計師的作品。20 年來在不同縣市舉辦的台灣設計展,2022 年在高雄迎來了史上最高的 600 萬觀展人次,但如此盛況早已不足為奇,台灣設計展近年來巡迴屏東、新竹、嘉義,觀展人次都超過 200 萬人。除了設計展,各式各樣的博覽會、藝術季也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地出現,從都市到離島,從港邊到田間,台灣似乎已經掀起一波地方策展的浪潮。
地方策展能夠有效帶動人潮,讓地方在短短數日內成為眾人的目光焦點,成為近年來政府常用的行銷手段。然而在激情的展會結束之後,策展到底為地方留下了什麼?在地方發展的長期軸線上,這些短期展會所扮演的角色為何?除了觀展人次之外,策展如何為地方帶來更有長遠價值的影響?本次報導將走進各地策展者嘗試翻轉地方的計畫,重新思考舉辦地方策展的意義,探尋地方策展發揮影響力的更多可能性。
經濟部工業局轄下的台灣設計研究院(下稱:設研院),是台灣指標性設計展會的幕後推手,每年的「台灣設計展」都是出自於設研院的執行推動。從 2003 年起舉辦的設計展,年年巡迴不同縣市,最初以活化在地場域為主,以設計帶動空間活化,舉辦地點多為文創園區,後續又再加入地方產業的視角,整合設計與地方特色對產業進行輔導。
在 2019 年,設計展迎來嶄新的面貌,主題從前一年在台中的「軟:硬-超越想像的產業未來」,到當年在屏東的「超級南-超級南方‧非常台灣」,更加融入屏東在地特色,透過設計的轉化將地方的生活、文化及產業發展結合於展覽當中。當年在屏東的設計展創造了 425 萬的觀展人次,與往年設計展相比,是極為亮眼的成績,往後幾年設計展在新竹、嘉義、高雄舉辦時,都是依循著展現地方特色的策展定位,也都達到數百萬的觀展人次。
而這四年的設計展,又是如何將地方特色與策展融合?在屏東的「超級南-超級南方‧非常台灣」以親民的「超級市場」為概念,囊括特色產業、社會福利、文化觀光等面向,例如「屏東西」展區,從設計觀點探討屏東農業從傳統到超級的轉型過程。
輪到新竹,「Check in新竹-人來風」以科技感的「登入」為主軸,切入城市主題、文化記憶、科技產業、共生循環及生活產業,在「城市終端機」展區,就以數位設計將新竹的城市脈動傳輸至展場內。
到了嘉義,「家意‧以城為家 City as Home」著重「家」的歸屬與親切,展現嘉義的文化記憶、城市尺度與款待精神,像是「++設計學校」展區,透過設計思考拆解嘉義市的在地案例,帶領民眾從設計思考認識家鄉。
而高雄的「台灣設計‧設計台灣」,以面向國際的港口出發,設置了多達 33 個展館,其中如「MAKE PRO 創造之城」,就以高雄代表性的製造業出發,聚焦在設計能量注入傳統產業,激發出創新火花。
放眼台灣過去二十年的政府標案,與策展相關的案數大幅成長,顯現公部門越來越願意將預算投放到舉辦策展活動之上。長期研究地域活化的林事務所執行長林承毅表示,像文博會或設計展這種大型展會,有助於地域品牌印象的積累,對內能塑造居民對地方的認同,對外能建立大眾對地方的認知,而各地的執政者都有「被看見」的需求,策展就成為地方創造曝光效益的機會點。
只注重「被看見」的短期展會,欠缺長遠影響力的思考
在短期展會結束後,除了政府宣布的觀展人次之外,策展對地方的影響還能從哪裡看見?林承毅認為:「可能要從長期去看『實』跟『虛』,實就是留下硬體,虛就是策展集體性的能量背後,有沒有讓一些人開始對地方有一些改變,有沒有一些關係人因為這樣回來地方。」
然而,目前在公部門主導下的地方策展還是以創造曝光為主要目標,追求短期內吸引大量人潮,較少進一步思考策展能帶給地方的長遠價值。「人次大家會算,但是一個展到底產生什麼影響,這件事大家比較沒有去想。」
當地方策展只注重當下的「被看見」,偏重於吸引眼球的表層展現,展會可能就會缺乏與地方的深刻連結,也就難以產生長期的影響力,林承毅評論:「主辦者會覺得展就是要辦得很虛華(hi-hua),辦得很多人來看,可能就不會對地方性的事情有那麼多的想法。」
地方策展除了創造短期的觀展人潮,是否還能對地方長期發展有正面影響?在台灣各地也有一些策展人們,他們嘗試以不同的策略,在台灣設計展這種大型展會中,發揮對地方的長期影響力。
深掘地方本質,提出觀看地方新視角
身為嘉義人的黃銘彰,高中畢業後就到台北求學、工作,長期從事編輯工作,黃銘彰在 2019 年文博會時負責《本地The Place:屏東》刊物,接觸到地方性的議題,讓他開始思考自己與家鄉的關係。後來設計展來到嘉義,黃銘彰也得到了策展的機會,以「剛剛好的城市:理想生活再想像」開始他第一次的大型策展。
黃銘彰策展的起心動念是對於理想生活的反思,「會不會有一群人對於理想生活的選擇,是希望速度不用太快,也不至於太慢?」嘉義市的尺度並不像巨大的都市,但反映出了「剛剛好」的生活模式。但嘉義究竟是哪裡剛剛好?黃銘彰的策展從速度、時間、尺度三個方向的「剛剛好」來論述,呈現出剛剛好的嘉義樣貌。
展覽的入口意象,黃銘彰與同為嘉義高中校友的印花樂、拾荒文化影像合作,以動態廊道呈現流動的嘉義「大通」中山路與靜謐的嘉義高中雨豆樹。
穿過入口意象,進到的是「慢得剛剛好」展區,以散步的速度走逛散佈在嘉義市區內的公園綠地及獨立書店,黃銘彰在這裡與嘉義出身的大象設計合作,設計沙畫互動區,轉譯嘉義人在公園玩沙畫的共同記憶。
再往前行,則是「老得剛剛好」展區,呈現街區之中留存的老屋、老醫館、老藥行及老職人,這一區邀請了同為嘉義人的設計師廖小子合作設計老屋藥籤,述說不同老屋背後的故事。
上到二樓是「小得剛剛好」展區,以「一碗火雞肉飯」的精神,點出嘉義生活圈雖小卻一應俱全的特色,此區由出身嘉義的早起設計,號召十餘位嘉義相關的設計師籍藝術家,創作呈現各自在嘉義的生活體驗。
擔任雜誌編輯,使黃銘彰有機會接觸到大量不同類型的人,工作時他會很有意識的去尋找嘉義同鄉,只要是嘉義出身的人都會記下來,這也讓黃銘彰在策展時能夠組成近二十位夥伴的「嘉義隊」,在展區內各個部分合作共創。
之所以邀請這些跟嘉義有關的人,黃銘彰解釋:「我想要去看,當這些跟嘉義有關的創作者一起疊合的時候,我們共同的情感投射有哪些?」人與地方之間有雙向的關係,創作者對於城市的情感投射,也可以反映出城市曾經賦予創作者什麼樣的養分,進而造就出現在的他們。
因為設計展離開台北回到嘉義,黃銘彰希望能夠放大感官去體會城市的紋理,感受城市的脈動,盡可能貼近地方的本質。不過在策展的呈現上,黃銘彰認為最重要的是抽離一點,找到一個不一樣的切入角度去詮釋地方。「剛剛好的城市」就是一個新的觀點,去引起外地人的好奇與本地人的思考。
建構在地協力網絡,發掘長期營運機會
「在設計展之前,我們這六七年都在這邊。」葉哲岳是 2021 年台灣設計展嘉義舊監獄展區的共同策展人,也是台灣田野學校的「工頭」,他與團隊長期以嘉義舊監宿舍群為據點,在地方從事社區營造及空間活化。設計展讓葉哲岳有機會以策展手法打開嘉義舊監獄,向來自各地的群眾介紹他們長期深耕的場域。
嘉義舊監獄是台灣唯一完整保存的日治時期監獄建築,但是監獄是一個封閉的場域,大眾對它並不熟悉,葉哲岳希望藉著設計展的能量,以「JAIL HOSTEL舊監青年旅店」的策展概念來重新詮釋嘉義舊監獄。「原本舊監獄人們可能認為是最好不要進來的地方,設計展讓我們可以拋出一個想像,去扭轉監獄的形象。」
如何想像一座 JAIL HOSTEL?原先莊嚴的典獄長室轉為 Check-in 櫃檯,連接三條放射狀監舍的中央室作為 Lobby 大廳,一間間的牢房則分為「角頭房」和「長住房」。
角頭房集結了嘉義各領域的代表人物,透過影像、塗鴉與空間設計,呈現這些「角頭」對於家鄉的執著。長住房則介紹了長期在嘉義深耕的創生團隊,展現他們「長住」為了嘉義做了哪些努力。
一間熱鬧的青年旅店當然少不了酒吧,展區內將舊監病院改造為「J BAR」,調酒師會特調4款嘉義風格的特色飲品,讓參觀者品嘗屬於嘉義的風味。
葉哲岳將舊監青年旅店定義為一種動態的行動,為了打造青年旅店的沉浸式體驗,他集結了一群對地方有熱情的在地志工,從展前兩個月就開始進行培訓,「大家就是真的覺得要開一間青年旅店。」這群志工負責展區內櫃檯、酒吧等不同部門的沉浸式體驗,讓展場充滿熱情款待的氛圍。
舊監青年旅店的籌備過程,也使得地方建構起一個集體性的協力網絡,「有點像蓋一間廟或教堂,大家有信念,然後有力的出力、有錢的出錢、有活動的出活動。」由經費有限,許多資源都是找企業或民間單位參與,一起呈現出完整的樣貌,像是周邊的市集活動、藝術表演等,都是在地團體共創的成果。
「扣掉那個激情的那 10 天 你還有 355 天要過活。」葉哲岳話鋒一轉,雖然被關注是策展當下最主要的目的,但對長期在嘉義舊監獄蹲點的台灣田野學校來說,設計展其實也是一次二十五萬人的質性調查,舊監獄的活化有沒有可能再往更積極、更有創意的方向前進?
「辦完之後回來再看,我們在每一天裡面可以鏈結的可營運機會是什麼?」帶著舊監青年旅店的策展經驗,台灣田野學校基於舊監獄的文化脈絡之上進行知識轉譯,嘗試體驗課程、實境解謎等創新方案,轉化為舊監聚落新的營運模式。
從展會到場域,曝光背後的長期經營
在每年的台灣設計展中,除了主要的策展活動,也會在當地挑選公共場域進行設計改造,2022年在高雄的設計展,就以鹽埕第一公有市場作為改造場域。
鹽一市場早在 1949 年成立,隨著時間流動,市場從繁華走向蕭瑟。2017 年,叁捌地方生活創辦人邱承漢從承租一個市場攤位開始,啟動活化市場的行動,從舉辦各式活動到招募青年攤商進駐,新活水注入原先衰頹的鹽一市場,也讓公部門看見市場進行硬體修繕及設計改造的機會。
邱承漢細數這次在市場中的設計改造,包含了燈光照明、識別系統、場域空間等等,由設研院找來一起設計,統合瓦豆、Path & Landforms 等多個設計團隊,再配合空間修復的浩建築師事務所合作進行。而叁捌地方生活則扮演與設計團隊溝通協調的角色,讓設計的導入能夠真正符合鹽一市場的需求。
例如,設計團隊希望開設天窗,以純粹的日光呈現老市場的美感,然而,日光照射也可能影響市場攤商的生食保鮮。因此,這項設計就花了很大力氣進行溝通,最終也協調出眾人能夠接受的設計方案。
談到這次改造對於市場的意義,邱承漢表示,青銀共市是團隊一直以來在鹽一市場的目標,透過設計改造,主要希望讓市場內的攤商覺得環境是舒適的、生意是好做的,「會因為在這裡,他覺得是開心,甚至講誇張點,覺得是有榮耀感的。」
而對邱承漢和叁捌地方生活來說,設計改造後的市場空間,也讓他們能夠去執行更多元的活動提案。例如將市場閒置倉庫改造而成的「共域空間」,就是設計團隊巧妙的留白,讓市場多一處空間能夠讓人們停駐交流,也讓叁捌地方生活可以作為活動、講座之用。
除了設計改造的資源投入,設計展帶來的人潮使鹽一市場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在設計展期間,叁捌在改造完成的市場周邊推出「埕市記憶儲存點」實境解謎活動,吸引數千人前來闖關。邱承漢觀察,相較改造之前自己辦活動,來的人都非常的同溫層,現在則是一般遊客都會走進市場。
看待設計展,邱承漢以衝浪來比喻:「你知道浪要來了,你要追那個浪,趁著有機會的時候,把我們想做的事情去加速。」然而,地方發展是長期的累積,不論有沒有浪都要向前推進,在慢慢划進的同時等待浪的來臨,短期展會「只是讓你有一個機會,有比較多的資源去跟外面的人講你是什麼樣的一座城市。」
將展會的能量擴散到公共場域,鹽一市場的設計改造展現了一個影響地方的途徑,除了讓市場曝光給更廣大的群眾,也實質改善了市場營運狀態。邱承漢分析,在展會時被看見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對地方場域的長期了解及經營,機會來臨時也難以端出好的作品。
地方策展的更多可能樣貌
地方策展追求「被看見」是基本訴求,但是除了短期的人潮之外,如何利用曝光的效益創造對地方的長遠價值,是下個階段的地方策展可以思考的方向。黃銘彰比喻展會對地方而言就像是花朵,為了避免曇花一現的情形,「長出花朵就需要人去維護它,需要這個方法被傳承下來。」
策展要創造影響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透過內容的傳遞,讓人與地方產生交集。因此,黃銘彰在策展時會希望引起觀展者多一個層次的思考,企圖讓外地人從嶄新觀點看見地方,進而產生好奇;期望讓本地人深入思考地方本質,喚起對地方的認同感與光榮感。
黃銘彰舉例說明:「像是剛剛好的城市,大家可能就會問說,嘉義到底哪裡剛剛好?剛剛好到底是什麼意思?」而在展覽當中,黃銘彰就以「慢得剛剛好」、「老得剛剛好」、「小得剛剛好」三大展區,娓娓道來嘉義「剛剛好」的城市性格。退一步從不同的觀點審視地方,反而更能洞察地方的本質,透過這樣的思考過程,策展能夠使人們與地方產生更多情感連結。
除了策展的內容,展會的籌備建構也能使地方的集體信念匯合,形成推動地方改變的能量。從在地志工的參與、民間團體的關係網絡,到地方政府願意創新實驗的精神,葉哲岳觀察到設計展後,「嘉義的包容度和可能性更高了。」
會有這樣的成果,葉哲岳認為:「我不覺得是因為設計展驅動了所有的改變,而是這十年來已經有慢慢開始改變,促成了這個時間點的爆發。」策展對地方來說不是萬能的特效藥,但可以是一個機會,讓長期以來公部門、私部門與民間的累積,透過展會曝光讓大家看見,被看見的同時也能夠為地方帶來自信。
「舊監青年旅店」就是一次大膽的嘗試,讓舊監獄有了新的發展可能,籌備時更建立了在地的協力網絡,共同打造出這次策展成果,最後也進一步從短期展會獲取經驗,轉化為舊監獄場域長期經營的可能性。
從短期展會到長期地方發展,更為具體的影響就是硬體的改變。鹽一市場除了透過設計展的資源讓整體空間改頭換面,同時展會的人潮也使設計改造後的市場被更多人關注,邱承漢坦言:「如果今天沒有設計展,可能它就只是一個修復的空間而已,可能也不會有後面的一些事情。」
然而,邱承漢同時也認為,展會只是一個階段性任務,它的目的是讓地方有多一點被看見的機會,「可是看到之後,要能在接下來的案子裡面去做一些努力,那個才是本質的東西。」就像叁捌地方生活長期深耕鹽一市場,當設計展有資源投入,便能夠以對市場的了解,讓資源有更合適的利用方式,在展會之後團隊也持續在場域之內創造更多活化行動。
林承毅用另一種方式類比策展對地方的關係:「展會是一個很密集、很短期的特效藥,它當然是一個 peak,但是到最高峰之後都會下來,下來就看它怎麼樣緩緩落地,不要一下就沒了,而是有一些往後的延伸,創造一些可能性。」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