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紐約起底】紐約地域迷航

文、圖/張宇聞



路線的編碼色塊是紐約地鐵的代表物之一

通往荒謬的入口


紐約是個荒謬的地方,而再沒有比紐約地鐵更適合體驗紐約的荒謬的了。


地鐵是大部分觀光客遊紐約的起點,也是當地人的日常必備。雖然從地圖上看來密集的網絡很令人興奮,可是對於習慣台北捷運的人恐怕要失望了,不對,不如說不知所措更為貼切。如果拿台北捷運來比喻,文湖線塞車卡了三列列車在忠孝復興,往新店的車臨時開到南勢角,板南線的車跑在松山新店線上,往象山的車只停中正紀念堂和台北101,公館站只有單向行駛。這些不過是紐約通勤日常的入門。


到了週末更像在玩大富翁,有時候命運卡翻開提早半小時到家,可是更多時候要你後退兩格、前進五格,就是沒有車讓你到家。兩、三年前,紐約地鐵只有少數路線跟車站有到站時間倒數,那時候就有人開玩笑說,一輛 7 號車上除了車上的駕駛和乘客,全世界沒有其他人知道這輛列車到底在哪,我合理懷疑這在幾年前都還是真的。




地鐵路線圖每到假日就會失效,瞬息萬變的路網像是哈利波特裡劫盜地圖上的密道。

「我現在還不確定我們的車要怎麼開,所以到了下一站會再跟你們說停不停下下一站。」"I am still not sure which track we will be running on, so…, I will let you know whether we will stop by DeKalb Avenue or not when we arrive at Atlantic Avenue."

車長的廣播提醒著我世界上沒有理所當然上車睡覺、下車回家的旅程,若是對自己的旅途毫不關心,一驚醒抬起頭,被載到哪裡都不知道。還好啦,這難度跟人生差不多而已。


​在台灣,每當列車鑽入地底,伴以低頻而穩定的行駛音,就拉開了我低頭滑手機、看書、發呆的背幕。可是到了紐約,我特別喜歡從地底列車內望向窗外,紐約地鐵跑在高架上有張狂的天際線相襯,在地底卻有另一個也不無聊的世界。由於路線之複雜、車輛之多,時常可以在行駛中看見鄰車若即若離、或快或緩地並行,偶爾潛下去、不久又換另一輛浮上來,彷彿是某種地下城內的礦車網絡。而那些看不清楚的黑暗之中,也似乎真的有數不盡的密道和沈睡的巨龍。通常地底隧道內也掛滿了各式各樣的燈泡,有的昏暗,也有的絢亮奇幻如地下劇院,而那些地底火炬旁總是充滿各式各樣符咒般的塗鴉,隨著列車擦出的藍白色電光躍動,讓你不得不相信這才不是什麼隧道,而是住著魔法矮人的地城。


舊的市政廳車站成為城市裡的彩蛋,只有在地鐵最後一站不下車才看得到。(John-Paul Polescandolo; CC BY-ND 2.0)

《怪獸與牠們的產地》裡面正氣師們最後消滅魁登斯並且逮捕葛林戴華德的地方正是紐約的舊市政廳車站。基於硬體設計問題,這座車站在 1945 年就已經不再使用。然而這並不是唯一一個被拋棄的車站,紐約系統裡面完全封閉、部分封閉的車站加起來至少就有三十幾個,不再使用的軌道、隧道恐怕就更多了。在台灣,雖然也有所謂的蚊子設施,可是像這樣大量地建造、然後連拆也不拆地棄置,卻不是那麼常見。一個原因是通常政策落實前都有繁雜的規劃、評估程序,尤其近來越來越重視都市永續發展的長期規劃。可是更重要的是,作為地鐵的後進國家,我們已經有很多「前車」可以參考。


興起與頹敗


你有想過如果班上同學都向第一名看齊,第一名的同學該向誰看齊嗎?紐約就是那個幸運又可憐的第一名。雖然在那之前還有工業革命以來的領頭羊倫敦走在前頭,可是怎麼說也不是真的差得很遠。倫敦在 1863 年首先開啟了都會地區的軌道大眾運輸系統,沒多久紐約在 1868 年也有了跑在高架鐵路上的蒸汽火車,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老的都市捷運系統。


很快地人們對在地面、高架上跑來跑去的火車感到的不耐煩就超越了新型交通方式帶來的興奮,這點之於恨不得把捷運和台鐵都塞到地底的人來說或許心有戚戚焉。不過對紐約曼哈頓(紐約的核心區域,夾在兩條河流間)本來就狹小壅塞的用地以及不斷成長的摩天大樓來說,滿佈的高架鐵路帶來的壓迫是更嚴重的。1904 年起,承載著人類對摩登都市土地與空間垂直利用的發想,火車也逐漸開入紐約的地底,紐約地鐵正式開張。



紐約開挖中與遭棄置的地底空間錯綜密佈,地鐵和下水道是主要的成員 。(MTA/Patrick Cashin; CC BY 2.0)

不過紐約地鐵並非一開始就是統一規劃與管理,在 1940 年紐約市公營的地鐵系統將另外兩間公司的系統合併起來之前,這段各家獨自為政的過程也留下了紐約地鐵日後系統整合的潛在問題。比方說以數字命名路線的原本同屬一個系統,可是由於列車與隧道較窄因此沒辦法與英文字母命名的路線通用(或需要大量經費改善相容性)。在地鐵還是個這麼新穎概念的時代,紐約就像個實驗室,試誤的過程中產生像舊市政廳站這樣漂亮卻不實用的車站就正常不過了。


而這樣的地鐵系統在19世紀初開始建設的時候,當然不是以一座 830 萬人的大城市為規劃藍圖(加上外地上班族及觀光客還可以翻倍)。所以很多的高架路線看上去就是簡陋的鐵架搭上木頭、而隧道則是馬路簡單挖一條大溝再蓋起來、月台更是勉強夠用的大小,跟現代許多幾乎是當作奢侈品在蓋的捷運系統根本無法相提並論。簡單比較,如果當初台北捷運每一條路線都採用如同文湖線的中運量捷運,恐怕光是想像就擁擠不堪。


更驚人的是,這個名列前茅的學生在二戰之後幾乎就荒廢了地鐵這項科目。從 1940 年到現在整個系統只新增了大約 30 個站,大部分還是整建故有車站而來的。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看到的紐約地鐵路線和上個世紀中的紐約客看到的其實沒有太大的不同。而今年初開通的新路線(的其中一小小段)早在一個世紀前就被提出了,中間一度蓋了幾下又停工,相比之下桃園機場捷運還真是沒讓大家等太久。


然而這一百年之間,紐約並沒有停止成長,人口更是翻倍再翻倍,至今平均每個工作日都有570 萬人次要塞進這小小的系統再從另外一端擠出來。過去幾年內搭乘人數的暴增,已經使地鐵準點率從八、九成大幅衰減到六成,甚至有人估計這些誤點可以造成紐約每年 389 萬美金的損失。


可是每一個人、每一天早上,仍然乖乖地將自己塞進車廂,展開下一趟終點與時間未知的地城迷航。


※ 待續:下一回登場的是希望可以讓大家興奮一點的陰謀論還有紐約在亞洲的模範生好友東京地鐵。



※ 聲音地景:城市列車


聲音是城市經驗與記憶不可或缺的一環,聲音地景是以聲音做為紐約探索途徑的小企劃,未來會不定期地出沒,也歡迎大家針對這個小企劃提供反饋!


下面有兩個不同列車運行時的聲音以及進站後月台的廣播(可以直接跳到最後幾秒)。在不受影像的束縛下,腦海中浮現了什麼畫面跟身體經驗呢?






(將文字反白看答案!)

音景A是紐約地鐵,音景B則是台北捷運台北捷運是不是立刻就認出來了,而紐約地鐵是否讓你有台鐵區間車的熟悉感呢?


雖然你可能坐在電腦桌前、可能躺在床上,可是這些聲音​是否將你帶向遠方或家鄉?又是否讓你發現從來沒有在意過的細節、差異呢?如果這燃起了你對於城市聲音地景的好奇,可以翻翻記錄了台北聲音風景的耳朵的棲息與散步,或者去聽聽收集了台灣各地聲音的台灣聲音地圖


※台北捷運的音檔來自台灣聲音地圖

著作權:Taiwan SoundMap Project|執行:吳燦政

創用授權:CC BY-NC-SA 3.0

30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